最早的近视手术是所谓的钻石刀切开术(RK) :这项手术的应用可追溯到1943年由日本Tutomu Sato医生首创,于1960年经前苏联医学专家Fyodorovv改良推广。这项手术所利用的原理是在角膜上面放射状切割八刀,让角膜中央因周边的膨出而相对变成平坦,以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因为对眼球做深度切割(约整个角膜厚度的90%%到95%%),使角膜的韧度受损,加上术后的疤痕会有夜盲的缺点。
RK之后,近视手术发展到全自动角膜层状切割弧度重塑术(ALK):使用电动刨刀先将角膜表层切开一层表皮瓣,将其掀开,再在底下的角膜基质上进行第二次切割,第二次切割的大小取决于所要矫正的度数,然后把表皮瓣盖回去即完成。可矫正上千度近视度数,但因为刨刀的操作仍然没有激光精确,所以已经被PRK、LASIK所取代。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PRK):用手术刀或激光先刮除角膜上皮,再以激光束照射角膜基质,精准地削切角膜,达到改善角膜屈光度的目的,适合近视度数在700度以下的病人,缺点是手术后几天內会有疼痛感。
准分子激光角膜层状切除弧度重塑术(LASIK):以角膜层状切割器掀开角膜瓣,再以激光对下面角膜基质做精确的切割,最后再将角膜瓣盖回即完成。可矫正近视度数达1200度,散光到400度左右。术后不疼痛。
从近视手术治疗的历史说起,早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佐腾教授发明了通过把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切开的方法矫正近视。但没有多久由于并发症频繁终止了这种手术方法。50年代,国外开始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那时的手术是将人的角膜切下,冰冻后放在微型车床上切磨成凹透镜形状,然后将其缝合镶回角膜以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由于该手术方法复杂,精确度不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1987年,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储仁远教授从苏联将RK手术引入国内,随后在国内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但由于手术预见性差、极易发生散光、眼睛经不起冲击、医生很难掌握等明显缺陷而很快终止。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把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光刻蚀技术移植到近视眼治疗上来,于1983年发明了准分子激光治疗设备,1985年应用于临床。期间美国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验,直到1997年9月25日才获美国FDA审查通过。但在我国从1993年开始已将此技术大面积推广到临床上了。 可以说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机器作为手术工具已经是很完美的,它在电脑指令下准确工作,已精确到分子水平,可以在头发上做微雕。发展到现在,在原有LASIK手术的基础上,又引进了以波前相差和虹膜定位为基础的新一代个体化LAISK矫正手术,在手术品质上面更具保障。同时,飞秒激光的引进,全面替代了人工角膜板层刀,实现了整个准分子激光手术全程无刀,精密控制,开创了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新时代。不过,从1983年发明至今,原理上没有任何改变,都具有下列特性:
1、准分子激光是一种冷激光,只打断组织分子链,使其气化,不产生热反映。因此,不伤及周边组织;
2、准分子激光波长只有193NM,毫无穿透性。因此在手术方案正确的情况下不会伤及内眼;
3、准分子激光手术仅限于在眼睛最外部的角膜上,并不触及其他部分。因此专业眼科医院手术是不会伤及其他部位的。